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及译文

时间:2025-05-05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及译文

一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起源与意义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,简称《心经》,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。它起源于古印度,由佛陀亲自传授,后传入中国,成为汉传佛教的重要经典。心经以其简洁的文字、深刻的内涵,被广大佛教徒所推崇,具有极高的修行价值。

二、心经原文及其解读

1.心经原文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是故,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**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
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
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2.心经原文解读

心经原文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,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。以下是心经原文的详细解读:

-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这句话表达了观自在菩萨通过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,洞察到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皆为空,从而超越了苦厄。

-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这句话揭示了色与空的关系,指出色与空并非对立,而是相即相融。

-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这句话说明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四蕴同样具有空性。

-是故,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**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
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空性的内涵,指出在空性中,一切法皆无。

-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
这句话揭示了无明、老死等烦恼的空性,指出它们并非真实存在。

-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这句话说明了苦、集、灭、道等佛教概念在空性中的无实性。

-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

这句话表达了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,菩提萨埵(菩萨)能够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。

-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这句话说明了心无挂碍的境界能够带来无恐怖、远离颠倒梦想,最终达到涅槃。

三、心经译文及其意义

1.心经译文

观世音菩萨,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洞察到五蕴皆为空,从而超越了苦厄。

舍利子,物质与空性并无差异,空性与物质并无差异,物质即是空性,空性即是物质。

感受、思维、行为、认知,也是如此。

在空性中,没有物质,没有感受、思维、行为、认知,没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没有物质、声音、气味、味道、触觉、法,没有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法觉,乃至没有意识觉。

没有无明,也没有无明的尽头,乃至没有老死,也没有老死的尽头。

没有苦、集、灭、道,没有智慧,也没有所得。

因为无所得,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,心无挂碍。

无挂碍,所以无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最终达到涅槃。

2.心经译文意义

心经译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传达了心经的智慧。通过译文,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经的内涵,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,解决实际问题。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其简洁的文字、深刻的内涵,为佛教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。通过学习心经,我们可以洞察宇宙万物的本质,从而超越苦厄,达到涅槃的境界。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上一篇:网易yeah邮箱
下一篇:暴走大冒险

本站作品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与金辉网无关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Q451197900告知,我们将做删除处理!

Copyright贵州剧情网 备案号: 蜀ICP备2022027667号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