倘若诸藩合流,朱允炆明白自己这个皇帝难以立足,因此这场战斗必须进行。他给长兴侯下达圣旨,要求他谨慎运用兵力。寡谋多诈的朱棣,在对抗雄县和莫州时,毫发无损地截获了两处的兵力。张武和张玉之子张辅在此役中功绩卓越。长兴侯耿炳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,命令将不当行为的将领待候朝廷处置。此役,长兴侯失去了先机,他让顾成率领军队回到真定,三日后在城外集结。朱棣同意让耿炳文和顾成部队会合,但张玉对此感到困惑。朱棣解释说,耿炳文一贯谨慎用兵,若他守真定,必定会在城外扎营,那时就需要考虑哪些士兵进城,哪些士兵留在城外。朱棣无视他们的会合,目的是让耿炳文觉得他要见好就收,不敢轻举妄动,然后耿炳文就会把所有的兵力都留在真定城外。耿炳文的军队来自各地,各自为战,这正合朱棣心意,适时出击,相信此战可胜。长兴侯刚下令不久,忽闻外面一阵喧闹,大营遭到突袭,局势严峻。耿炳文在下属的掩护下逃离,但老将顾成被迫抓起来。朱棣并没威胁他,反而对他很好,立刻为他松绑,让他休息。耿炳文打算死守真定,朱棣深知其守城实力,决定迅速撤兵,不再浪费时间在真定。朱棣明白,朝廷必定倾力进攻,然而燕军仅有十万兵力,无法抗衡,于是让张玉领军回北平,同时带上顾成,叮嘱燕王妃好好照顾顾老将军。看到燕王妃对自己尊重,顾成开始动摇,转向燕王。朝廷方面,方孝孺建议严惩叛徒,治顾成之罪。朱允炆在朝上下旨,逮捕顾成等人,旨到之日,就地斩杀。至于长兴侯耿炳文,等选定新大将军后,回京听审。朱棣带着张玉之子张辅去见陈亨老将军,陈亨不便出行,让郑亨代为与朱棣见面。郑亨告诉朱棣,顾成的四个儿子都被陛下斩首,而陈亨已决定誓死追随燕王。郑亨转达陈亨的话,认为现在不宜去找宁王,自起兵以来,宁王一直保持中立,若朱棣贸然前往,宁王可能会对他不利。但大宁是一定要去的,只是不是等朝廷大军来袭之日,就是朱棣进军宁王大军之时。道衍建议朱棣让妙云写信给徐允恭,朱棣知道妙云会为难,但她早已写好信,只盼朱棣能饶徐允恭一命。朱棣问她为何坚信自己会赢,妙云坚定地说,自父皇和先太子之后,再无人是朱棣的对手。妙云的离间计成功,妙锦不动声色地将特制的信交给宫里太监,朱允炆因此看到了妙云写给徐允恭的信。齐泰进言,不可派魏国公去讨伐燕王。而这个大将军的人选,自然落在了李景隆的头上。李景隆将大军驻扎在河间府,徐允恭立即入宫,向朱允炆提出进军建议。他的建议听起来不错,最终说服了朱允炆,朱允炆立即下旨传给河间府的李景隆,让他即刻出发前往北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