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告诫朱瞻基,道理虽正确,但争斗必须考虑周全,草原人与中原人不同,他们能在马背上生孩子,并且近年来骑兵增加,难免产生异心。他亦清楚明朝国祚尚可,百姓需要休养生息,不宜进行大规模征讨,此次行动也是无奈之举。胪朐河明军大营内,大将军已下令次日突袭元人大营。他们抓到一名元人尚书,得知王廷位置,且守卫松懈,仅有两千余人。安平侯和武成侯对此事持怀疑态度,认为不能掉以轻心。征敌大将军认为机不可失,不顾劝阻,贸然出兵,结果中了元人圈套,丘福被元人一箭射死。朱棣将丘福贬为庶民,举家流放海南。李远、王聪劝谏有功,均被封为公爵。朱棣决定年内再次北伐。杨子荣私下向夏原吉表达担忧,军中无人能胜任大将军,夏原吉却说,朱棣便是全大明最优秀的将军。朱高炽得知父皇欲亲征漠北,扫荡沙漠。朱棣担心亲征后,无人能替他坐镇。道衍提及朱瞻基,他已十二岁。于是,朱棣决定让朱瞻基坐镇,夏原吉身兼四部,辅佐皇孙朱瞻基,而朱棣则亲自率兵北伐。瓦剌派使者来见朱棣,对方对大明颇为忌惮,言辞恭敬。鞑靼大汗弃营投奔瓦剌,太师(伯颜帖木儿)震惊,海别反对让弟弟追赶,伯颜不解。海别认为这场灾难无法避免,而大汗投奔瓦剌,瓦剌未必会接纳他。朱棣先攻打鞑靼,意在抑强扶弱,因此也不会放过阿鲁台。明军进攻后,鞑靼未能坚持多久,海别只好让弟弟请求封赏,向朱棣称臣。朱棣胜利归来,朱高炽率众官员迎接。夏原吉向朱棣汇报疏通会通河所需人力物力,这只是第一步,南北水运贯通还需数年。朱棣明白,夏原吉急于疏通会通河,与他急于北伐有关。但他让夏原吉再等等,因为阿鲁台已老实两年,但马哈木却愈发猖狂。公元1413年,明永乐十一年,朱棣将皇后梓宫迁至北京长陵。朱棣在长陵内,妙云牌位前谈论明年再征漠北之事。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,明军长途奔袭,野战中击败号称塞外无敌的瓦剌骑兵!此役,瓦剌三万骑兵几乎全军覆没,马哈木兵败后率部远逃,至死不敢再南侵。道衍年迈,卧病在床,他随朱棣四十余年,肯定了朱棣的帝王功绩,随后劝诫朱棣要好好休息。公元1420年,朱棣颁迁都诏,正式迁都北京。元人来犯,朱棣决定明春再度北伐。夏原吉前去劝谏,而朱棣如高皇帝般,决定后便不再更改,杨子荣劝说夏原吉放弃劝谏,但夏原吉仍坚持前往,最终触怒朱棣,锦衣卫奉命抄家,却发现夏原吉家境清贫。朱棣念及夏原吉多年勤勉,下令每日供应一肉,牢房宽敞,冬季供应炭火,佳节必备汤圆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