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6月,国民党违背停战协定,全面进攻解放区,使得中原解放军不得不实行突围。由此开始,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,在人民支持下,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决定中国未来的大战。同年,延安窗外蝉声不断。朱德遇见毛泽东持木棍驱赶蝉,于是上前帮忙。蝴蝶离去后,周围的噪声消失。尽管眼前问题解决了,他们依然被一个大问题困扰。晋察冀军区的形势不妙,特别是抗战后裁减十万军人,让毛泽东等人意识到双方军事实力差距的巨大。为此,毛泽东找来了罗瑞卿,了解具体情况并提供建议。针对兵力差距,毛泽东提出“三路四城”的策略,即主动出击,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晋北重镇大同。只要执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,与晋察冀老区人民紧密团结,就能取得胜利。相比之下,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会议上,更关注军事力量对比和战术运用,认为在夺取张家口的过程中,若能集中优势兵力,形成东西对进的态势,就有可能消灭晋察冀地区的主力部队。国军参谋总长陈诚与毛泽东想法一致,猜测解放军的重心在大同。罗瑞卿带着中央的指示回到晋察冀军区,聂荣臻已在司令部外等待。张家口卫戍区司令员郑维山赞同毛主席的方针,但也觉得任务艰巨,因为解放军在长期战争中消耗巨大,张家口位于国民党两大军事集团之间,对他们不利。聂荣臻立刻向延安发电报,指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,晋察冀主力南下攻打平汉路和保定、石门会面临困难,建议采取西攻东防的策略。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,军区首长提出大同战役,标志着晋察冀、晋绥两大军区反击战的开始,两大军区必须协同作战,团结一心,克服困难,遵照毛泽东的教导,确保初战必胜。不久,解放军向大同发起猛烈攻击,在外围战斗中歼敌两千余人。但由于未能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,各个歼灭,国民党军得以收缩兵力,退守大同城内。国民党军从包头空运交通警察进入市区,增强了大同城内的防御力量,导致解放军攻城陷入胶着状态,几经浴血奋战,终因经验不足没有打开城墙而失败。前线频频传来不乐观的战况通报,令毛泽东心中怒火中烧。朱德担心阎锡山和傅作义的援军会使攻打大同的部队陷入危险,但毛泽东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,他了解阎锡山,相信阎锡山不会轻易妥协。傅作义成了毛泽东最担忧的隐患,若蒋介石对他恩威并重,晓以利益,傅作义很可能会冒险,给晋察冀和晋绥两大部队带来威胁。蒋介石找陈诚商讨如何解大同之危,因阎锡山不给面子而恼羞成怒。傅作义在家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