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敌军被深沟挡,但郭景云并不在乎,以为林彪尚未抵达八达岭,杨成武还困张家口,杨罗耿刚刚度过大洋河,短时间内不可能赶到。不料王昭率领的四纵早已埋伏于新保安城外,趁混战间隙,以假扮敌人的方式骗开了西门,仅用二十分钟就消灭了新保安的守敌。由于城坚墙固,他们尚可支撑。杨得志命令四纵牵制敌人,等待时机撤出,让敌军落入陷阱。东北野战军、二、三兵团圆满完成中央军委任务,就等歼灭三十五军。毛主席却下令围而不打,并制定《平津战役作战方针》,展开平津战役的大布局。周恩来深知众人心中必然愤懑难平,故请罗瑞卿做思想工作,他必能深刻理解中央军委的意图。期间,郭景云三度突围,皆被围困,只能向毛泽东发电求救。傅作义得知林彪带百万大军入关后,压力倍增,于是下令天津、塘沽主力支援北平,第十三军等各部需放弃防守城市。林彪传达毛主席的《平津战役作战方针》,强调先领会文件精神,再严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。为迅速完成部署,林彪决定成立左路、中路、右路三大军,由刘亚楼下达具体作战任务。随着平津战役的展开,傅作义不愿投降,欲凭兵力抵抗,若侥幸击退东野,谈判时将更具优势。然而东野不给他们任何机会。眼看傅作义陷入困境,傅冬菊引导他与共产党谈判,傅作义仍犹豫不决。另一边,共产党尽量稳住傅作义集团,毛泽东发出指示:南线不动杜聿明集团,暂缓歼灭部署,撰写《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》,号召杜聿明等人投降,并发动敦促杜聿明等投降的政治攻势。傅作义召集群策群力,听取和平意见,同时摆出抵抗姿态,让下属劝说他和谈。毛泽东派刘亚楼与傅作义代表接触,傅作义对谈判条件不满,下令与共军决一死战。毛泽东怒斥傅作义不见棺材不落泪,若不彻底击败三十五军,他难以放弃幻想。此时等待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抵达张家口完成布阵,杨罗耿兵团即可进攻新保安的三十五军。但三十五军遭困数日,军心涣散。郭景云下令决战,鼓舞士气,表态宁死不降。在郭景云要求下,全体官兵只能硬着头皮应战。